汽车电子消费电子,推动FPC产业国产替代进程加速​

喵了个妮 1.7K 0

FPC被广泛应用于通信、消费类电子、汽车电子、工业、军事、航天等多个领域,其市场需求与下游终端电子产品需求密切相关。从FPC下游主要应用结构来看,根据Prismark数据,2019年全球FPC产值主要集中于通讯电子和计算机领域,其中通讯电子占比分 33.0%,计算机占比28.6%,以手机为主的消费类电子构成了FPC产值规模的主要贡献点。未来随着通讯电子、电动汽车、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放量,市场对 FPC 的需 求将逐步上升。


1-1.webp


经过多年发展,FPC行业已成为全球充分竞争行业。近年来,东山精密、弘信电子等本土FPC企业发展迅速,不断缩短与国外FPC企业规模及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差距。


海外PCB厂商产能收紧,国内厂商份额快速提升。FPC是PCB的重要构成,从 PCB的总量转移亦可见FPC产业转移趋势的动向。日韩PCB企业最早布局FPC 产品,苹果业 务占比较高。2016年苹果手机销量增速放缓后,日韩厂商开始谨慎对待FPC板块资本开支,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变慢,竞争力逐渐下降。在 2018年PCB全球产值分布中,日本企业占比为37%,位居第一,中国大陆厂商的占比仅为16%,位居第四;而在2021年的PCB产值分布中,中国台湾以 32.8%的占比位居第一,中国大陆的占比上升至31.3%,排名第二,日本的产值占比下降至17.2%,降幅超过50%。近年来以日企为代表的海外PCB厂商扩产意愿较弱并逐步退出,而中国大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,PCB产值及其在全球的占比快速提升。


大陆 FPC 企业加强产业链合作,提升供应链安全性。上游原材料方面,挠性覆铜板(FCCL) 是生产 FPC 最重要的基材,占比为 40%,FPC 的所有加工工序均是在 FCCL 上完成的。全球 FCCL 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、中国大陆、韩国以及中国台湾,其中中国大陆占比为 21%,位列第三。随着国内 FCCL 产能不断释放,大陆FPC企业逐步实现在 FPC 上游原 材料领域的国产替代,掌握 FCCL 生产的主动权,并通过稳定的供给减小 FPC 价格的波 动率,增强 FPC国产化供应的稳定性。


中下游方面,以弘信电子为例,公司通过与京东方、深天马和欧菲光及联想等大型模组厂商和终端手机厂商合作,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。伴随中国FPC 产业链配套的进一步完善、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产能规模的不断提升,内资FPC企业有能力满足新能源汽车与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对于FPC的需求,国内FPC企业竞争力将持续增强,市场份额也将随之增加。

标签: #汽车电子 #消费电子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